中国人在奥地利经常被误会成日本人,遭排挤很无奈,真想穿个国旗

霸涂吧 2024-04-26 10:59:27

在近年来,不少生活于奥地利的中国移民感受到了一种逐渐升温的排外情绪,这股情绪对他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不容小觑。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聆听几位在奥地利生活的华人的亲身经历,以及他们在面对排外行为时的应对方式。如果您在意大利或其他海外国家有过类似经历,或希望分享您的观点,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。

案例一:

叙述者:张源(男)

年龄:21岁

身份:留学生

有一次,我和几位中国朋友在维也纳的一区域参加游行活动,我手里拿着一个氢气球。途中,气球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经过的一名白人男子,我立刻向他道歉。然而,这名男子却一路跟随我,最后还拍了拍我的后背。我回头再次道歉,他却用德语说道:“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道歉就能解决的问题!”

然后,他恶意地挤爆了我的气球,并挑衅地做出各种手势。当我们质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时,他只是冷笑一声,离开现场。我们猜测,他T恤上的图案可能代表着某个团体。这场经历让我们几位朋友都感到非常愤怒。

小编点评: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德语版的“道歉有用要警察干什么”。在这种情况下,立即报警是保护自己权益的最佳选择。

案例二:

叙述者:裘智(男)

年龄:25岁

身份:留学生

那天,我从公司下班回家,在维也纳的地铁上,一名白人大妈用嫌弃的眼神打量了我足足五分钟。突然,她用命令的语气说道:“你快滚回你们日本吧!”我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,后来才意识到自己被误认为是日本人。下车后,我才发现透明的塑料袋里漏出了我给朋友买的瑞士Daturakant液体伟ge,这让我不禁苦笑。看来,日本人在奥地利的口碑确实不佳,而这个大妈显然是把我看成了日本人。

小编点评:有时候,我们在国外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整个族裔在当地的形象。因此,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,以免给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。

案例三:

叙述者:邹彦祖(男)

年龄:26岁

身份:留学生

作为一个耐克鞋的忠实粉丝,我经常购买最新限量款。然而,有时我会遭到当地人的嘲笑,认为我的鞋子是假货。有一次,在地铁站,三名当地人挑衅我,我选择保持沉默。后来,我们上了同一辆地铁,其中两人很快就下车了,只剩下一人。我走过去坐到他身边,友好地伸出手说:“你刚才看起来想认识我啊?”他立刻变得慌张起来,跑到车厢另一头坐到一个奥地利大叔身边。整个车厢就剩下我们三人。

小编点评:面对排外和歧视,保持冷静和理智是非常重要的。通过友善的方式回应,有时可以化解尴尬的局势。

案例四

化名:柏拉底(女性)

年龄:27岁

身份:旅行者

两年前,我在美妙的维也纳进行旅行,畅游于Donauzentrum购物天堂时,不幸遭遇小偷,我的钱包被偷走了。我毫不犹豫地前往附近的警局报警。然而,由于我不懂德语,只能用英语进行描述。一位年轻的女警员耐心地帮我用德语填写了报案表格。

几天之后,我接到一个电话,一位华人朋友帮我接听后告诉我,我的钱包找到了,让我去警局领取。我欣喜若狂,立刻赶往警局。但在警局门口,一位中年男警员却无情地拦住了我。他无视我之前的报案记录和我的询问,满脸的不悦,粗鲁地打断我:“这里是奥地利,你必须说德语才能报警。”

我感到困惑和委屈:“上次我来报警时,用的就是英语,而且还是你们警察帮我填的表格。”这位男警员听到后,才不情愿地让我进入警局。我心中涌上无数疑问:作为游客,我们为何一定要在短时间内学会当地的语言?难道不懂当地语言的人,就没有遇到困难时寻求警察帮助的权利吗?

小编点评:确实,对于那些希望融入当地社区的移民来说,掌握当地语言是非常重要的。然而,这位男警员明明会说英语,却坚持让游客说德语,这是不是有些过于排外了?这样的行为实在让人感到失望。

案例五:

讲述人:月竹(女性)

年龄:35岁

身份:华侨

我曾经独居在一栋公寓里,楼上的是一位当地的老年女性。我刚搬进去不久,她就向物业管理部门投诉我太吵。我感到很困惑:我是一个人居住,没有孩子,也不举办派对,怎么会制造噪音呢?后来我才了解到,她觉得我关门时撞击锁的声音太响。于是,我改变了自己的习惯,用钥匙将锁芯转得收起来,然后轻轻关上门,再将锁芯转出来。

一段时间后,相安无事。然而,有一天我回家后,又在门上看到了一张纸条,内容是让我出门时一定要锁上公寓大门,以免不安全。我环顾四周,发现只有我的门上贴了纸条,而记忆中其他邻居们也经常不锁公寓大门。于是我找到了那位老年女性,问她为什么只给我贴了纸条,是不是有种族歧视的嫌疑?

从那以后,就没有再出现类似的情况。

编辑点评:遵守公共道德,约束自己的行为是必要的,但我们绝不能接受不公正的指责。

好了,读完这些故事,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遭遇?或者你有何感想和体会?欢迎留言与大家分享!

1 阅读:102

霸涂吧

简介:这里有你想要了解的一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