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主席提出:枪杆子里出政权,绰号“谭大炮”的他成第一个支持者

历史门前小个子 2024-01-25 21:10:35

1977年底,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谭震林重访井冈山,故地重游,他感慨颇多,遂挥笔写下一首诗聊表心境:二十五岁上井冈,七十五岁又重访。五十年来奋斗紧,内外妖魔皆扫光。反复搏斗从未停,天翻地覆慨而慷。一切归功毛主席,一切归功共产党。”

谭震林的这首诗歌颂了毛主席和共产党,实际上,这也是他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,也是他与毛主席”五十年来奋斗紧”的深厚革命情谊的反映。

“毛泽东思想”中有这么一条全党共识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,谭震林,就是支持毛主席这个论断的第一人。

初识“枪杆子”的重要性

1910年,因为连年灾祸,湖南农民苦不堪言,难民没法,为了活下去,他们成群结队前往湖南巡抚衙门,要求政府放粮救灾。

衙门不仅置之不理老百姓的请求,反而是利用手中的“枪杆子”镇压老百姓,这件事,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几年后,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毛主席,亲自指挥了一场战斗的胜利,使得他更加明白了“枪杆子”的重要性。

当时北洋军阀王汝贤率部溃退长沙,在一师附近周旋,徘徊,年少时期的毛主席见状,丝毫不惧,他将同学们组织起来,布防在学校的山头,唯恐敌人来犯,除此之外,毛主席还联合了当地的警察分所,说明利害,让他们协助学校。

后来,敌人军阀部队向一师靠近,毛主席一声令下,警察放真枪示警,其他的同学们高声呐喊“缴枪不杀”

军阀部队本就是败军,此时他们也是“风声鹤唳”,不知晓附近有多少部队,再加上同学们个个声若长虹,敌人惊慌失措,纷纷缴枪。

此事过后,毛主席在一师获得了“浑身是胆”的称号,也是通过这一次事件,毛主席认识到了“枪杆子”的重要性。

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,在全国各地领导工人罢工运动,反抗旧社会“三座大山”,随着运动的深入,毛主席对枪杆子的重要性,越来越在意。

国共合作后,由于陈独秀的指挥失误,使得我党只注重理论,而并不注重军事,因此最终酿成了1927年的“四一二反革命”大屠杀,我党同志损失惨重。

经这一惨烈教训,毛主席关于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的军事思想,基本上已经正式成形。

提出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的论断

少年时期的毛主席,有过两个理想,要么去当一名记者,要么当一名教师,在他30岁之前,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名军事家,他也没有想到,自己会在军事上,在马背上彻底的改变中国历史。

1927年8月,在武汉,我党进行的紧急会议上,毛主席提出了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的论断,他说:“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问题,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”

对于毛主席的论断,很多同志在当时其实并不是完全支持,因为很多人甚至都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。

而毛主席却是对自己的论断坚信不疑。

之后在领导秋收起义时,毛主席不止一次的对同志们说枪杆子的重要性,告诉同志们,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,必须依靠农民与工人,这两者中,事实证明,农民是主体,因为在当时的中国人口中,其农民所占比例,远远超过于资本家,工人和政客。

毛主席也表示,要想带领农民取得成果,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,光是靠嘴,靠理论是行不通的,必须要有军事的帮助,要夺取政权,而如果要夺取政权,就必须有推翻旧政权的“钥匙”

这个“钥匙”,就是必须要有一支自己的军事武装力量。

所以,在秋收起义时,毛主席不仅要求部队打出自己的“旗帜”,而且还在江西永新三湾对部队进行了“改编”,使队伍完全不同于旧军阀部队,使其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。

毛主席提出的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的著名论断,到井冈山后,更加的引起部队战士们的深切认同,但是也有一部分持怀疑态度。

在这个关键的时刻,谭震林的“横空出世”,给了毛主席最大的支持。

多年后,毛主席尽管年事已高,但是他在回忆往事时,仍动情地说:“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是谭震林。”

我党历史上第一位县级政权领导人

谭震林是湖南攸县人,1902年出生,少年时期,由于家境尚可,他读过几年私塾,后来家道中落,他不得不辍学前往书店当学徒谋生路。

也是因为谭震林的这一遭遇,使得他更早的接触了马克思主义,革命道理,1926年,24岁的谭震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,同年,他在家乡担任了县总工会干事,工人纠察队队长,开启了自己的“武装斗争”

1927年5月,湖南军阀发动“马日事变”,谭震林被通缉,为了避难,他来到茶陵,躲在了原来曾工作的书店中。

几个月后,毛主席派秋收起义部队攻打茶陵,谭震林得知后,立刻找到了任团政治部主任的宛希先。

茶陵县是起义军攻克的第一个县城,根据毛主席的指示,准备在这里成立第一个我党领导的县级政权,宛希先得知谭震林有丰富的工人运动经验,因而吩咐他迅速将一些工会骨干给串联起来,组织县总工会。

谭震林能力很强,很快便组建了茶陵县总工会,他为人机智,被推选为了总工会的主席,此时,宛希先又接到毛主席新的指示,成立“工农兵”三方联合苏维埃政府,以工人为首。

谭震林就此成为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位县级政权领导人。

毛主席得知工人出身的谭震林成为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后,他很高兴,派人送给谭震林5支枪,要他帮助茶陵各地建立武装组织。

谭震林没有辜负毛主席的期望,在他的领导下,茶陵县各地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,纷纷组建赤卫队,暴动队。

也是在领导这些运动的过程中,谭震林深深认识到了枪杆子的重要性。

1927年12月,敌人卷土重来,部队退往井冈山,谭震林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,毛主席握着他的手,高兴地说:“你就是谭震林,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的主席,好年轻哟。”

谭震林腼腆地笑了笑,毛主席又说道:“你跟我们一起走吧,上井冈山去,去做个“震山虎”吧。”谭震林当即点头答应。

毛主席:枪杆子里出政权,谭震林是第一个支持者

部队上了井冈山后,茶陵县的人没来,毛主席找到谭震林,要他还管茶陵县,谭震林欣然同意。

之后谭震林来到茶陵县附近,他清晰的察觉到敌人对茶陵的大肆搜缴,使得我党组织在茶陵遭到了很大的破坏。

由于实在是无法组织工作,谭震林没办法只好返回井冈山,向毛主席请教。

谭震林:“从这件事能体会到,没有武装力量就没有我们活动的余地。”

毛主席听后点点头,问他为什么会这样说。

谭震林:“之前在茶陵,我们打败了敌人的旧政权,建立了新政权,但是这次经验告诉我们,没有正规部队和广大地方武装的配合,就不能战胜敌人,而我们已经建立的红色政权,也没办法站住脚。”

毛主席听后大大赞赏了谭震林一番:“你也赞成要有武装啊,你是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人。”

1928年3月,毛主席前委书记一职被取消,他被迫率部前往湘南地区,当时部队的一些战士们思想动摇很大,很多人都在怀疑红旗能打多久。

谭震林挺身而出,向同志们阐述了一个道理:

“什么红旗能打多久,反正我们手里有枪,没有被敌人夺走,红旗就能打下去,枪杆子越多,红旗就能打得越久,王佐就是一个例子,他手里有枪,敌人对他没有办法,他就能在井冈山站住脚,历史上的农民起义,军阀割据,他们也都是依靠手里有武装。”

谭震林话,就是毛主席论断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最好的解释。

谭震林绰号“谭大炮”的来历

谭震林脾气火爆,生性正直,快人快语,后来便有了绰号“谭大炮”,毛主席有时候也会称赞他:“谭老板,你这一炮放得好啊,”有时候,毛主席也会批评谭震林:“谭老板,你那大炮放得多,放的不准嘛。”

1967年2月,中央政治局在怀仁堂召开碰头会,会议上,谭震林带头和李富春、李先念、叶剑英、陈毅等老同志一起“大闹怀仁堂”,

事后,毛主席批评了谭震林,直到“九一三事变”后,他的情况才好了很多。

1975年谭震林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,特殊时期结束后,毛主席已经去世,每当想到毛主席,尽管谭震林有很多委屈,但是他对毛主席总是充满了感激和热切的怀念。

2 阅读:140

历史门前小个子

简介:关注军事和历史,百家荟萃,一家之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