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神药,变毒药

于禁看商业 2024-04-06 04:30:08

作者 | 邱鑫浩

来源 | 邱处机

2015年左右,国内互联网开始流传一份“去日本必买的12种神药”清单。

其中,由日本小林制药出品的“神药”多达5种——退烧降温用的小林退烧贴、液体创可贴“SAKAMUCARE” 、消炎镇痛药“安美露”、小林去鸡皮膏“NINOCURE ”、以及女性保健药“命之母”。

因此,小林制药也被誉为“日本神药”,一时风头无两。

然而,因为疏忽管理,如今的“神药”,已然变为“毒药”。截至3月29日,最近小林制药的红曲保健品事件已经导致6人死亡、114人住院。

受此影响,当日下午两点,小林制药社长小林章浩带着一众员工,开了四个多小时的新闻发布会,并向受害者和公众鞠躬道歉,长达8秒。

小池塘里的大鱼

说到小林制药的发家史,可以说是相当励志,也极具启发性。

这家百年老店始于1886年,由小林忠兵卫在日本大阪创立。起初,小林制药只是经营一些生活用品和化妆品,规模一般,利润率也很低。

它的发展和腾飞,是在二代小林三郎和三代小林一雅的继承上完成的。

伴随日本经济的复苏,当时小林三郎接班时就对儿子小林一雅提到:“如果想让公司在未来发展壮大的话,我们必须转型为生产商。”

但医药行业的研发和资金门槛较高,竞争也相当激烈,想要转型医药生产商谈何容易?转型初期的小林制药就遇到过不少挫折。

1894年和1939年,小林制药曾经推出过治疗脚气、脚癣的涂抹药剂“田虫酊剂”和头痛药“Hakkiri”,但与已经占据这个市场的大药企相比,小林的产品市场份额少得可怜,很多都成了炮灰。

连番挫败下,小林三郎开始将目光转向利基市场——即被大企业忽略的细分市场,在卫生日用品领域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。

而真正将这个战略发扬光大的,还是小林一雅。

1964年,小林一雅去美国游学。在美国的卫生间里,他被干净发光的冲水马桶和带着香味的冲厕水震撼到了。

“这还是卫生间吗?我不敢相信。”小林一雅后来谈到。当时日本还将卫生间视为污秽之地,没什么大企业去关注这里的生意,小林一雅觉得这是机会,便回国开发了厕所清洁产品“波乐清”。

结果没让小林一雅失望,“波乐清”一经上市,便广受欢迎,开创了日本卫生间的新时代,也成为了日本马桶清洁的代名词。

在此基础上,小林一雅后续又开发了涂抹的液体肩痛药“安美露”,以及消除厕所臭味的除臭剂“爽花蕾”,市场都相当火爆。

“寻找竞争者少、可以获得高占有率的市场,从而确保高利润。在没有消费的地方创造消费,勇敢地开拓新市场,是我的经营之道。”

后来,小林一雅在他的著作《小池塘里的大鱼》中,这样总结他的商业思想。

连续26年利润增长

不得不说,小林家族在商业上的传承做得相当不错。

过去26年,小林制药的最终利润始终保持增长,这种表现在经济疲软的日本,实属异类。

爆款频出的背后,是小林制药一套成熟的产品研发和营销体系。

除了寻找适合差异化的场景需求,现任社长小林章浩还非常注重产品命名,他的要求是:“一听就懂、一听就记得住,听到名字就能记住功效特征。”

而且,字数最好控制在四五个字以内,这样的传播效果最好。

因此虽然名字里带着“制药”二字,但小林制药的业务范围已经从医药、保健延伸到了日用杂物。“你想到的,我便能做到”,便是它最广为流传的一句广告语。

小林制药业绩增长的背后,也离不开中国市场。

财报数据显示,中国市场2023年为小林制药贡献总计超135亿日元的营收(约合人民币6.4亿元),是它的第二大海外市场。

不少中国消费者对日本的产品一直都有着莫名的信任。

据《盐财经》报道,在早稻田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秦丽每次回国探亲,都会带小林制药的一些产品,送亲友当伴手礼。

这些产品不是在国内买不到,但上了年纪的亲友就是单纯“迷恋”日本制造。“明明都是同一款产品,家里长辈非要觉得印着日文的安美露,比印着中文的效果更好。”秦丽谈到。

但小林制药这次红曲保健品事件,可能要给日本制造打上一个问号了。

神话破灭

其实早在今年1月,小林制药就收到公司保健品服用者健康受损的报告。

但直到3月22日,它才对外公开,是“红曲胆固醇颗粒“产品出现了问题,并启动问题产品召回的程序。

据小林章浩解释,之所以一开始没公开,是因为他们也没搞清楚是什么原因所致。

一般来说,红曲霉菌不太可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。但不排除在制造过程中,有其他真菌或物质混入,从而导致了有毒有害成分。

而据日本厚生劳动省3月29日发布的调查信息称,引发小林制药产品出现健康问题的原因,或与产品在大阪工厂生产过程中被污染产生的软毛青霉酸有关。

不管是掺杂了什么有毒物质,小林制药生产的红曲原料,除了自用,有不少已经卖给了外部的批发商。这些原料现在流向何处,仍然不太明朗。

因此,小林制药除了要耗资不少召回产品,还要承担品牌声誉下降的风险。

而这个风险目前已经在中国市场蔓延开来。

虽然此次涉事的红曲保健品并未在中国大陆市场销售,但在中国社交平台上,消费者对小林制药的其他产品,开始出现了抵触情绪。

其中就有人发布以“避雷小林制药“为标题的文章,劝说别人不要购买小林制药生产的眼药水、暖宝贴等其他产品。

有做日货代购的商家也表示,小林制药的产品之前很好卖,因此自己手头囤了500多瓶小林制药的产品。他估计可能因为此次事件,这批货会卖不出去,砸到手里。
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
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小林制药的翻车,可能早已埋下伏笔。

9年前,为了刺激经济发展,安倍晋三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加速政策,其中就包括《功能食品标示制度》。

这个制度规定,企业只需要在上市销售的60日前,向日本消费者厅提交与其声称的功能相符的相关论文并备案即可,无需其它的审查和检验。

简化的手续推动了日本功能食品的大爆发,也埋下了不少隐患。这次小林制药出事的产品,正是被归类于功能性标示食品。

无独有偶。为了追求经济效益,从而放宽对质量的要求,这些年在日本制造业已经不是个例。

2017年,日本汽车企业斯巴鲁宣布召回25.5万辆汽车。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公司随后被爆出,已经雇佣无资质质检人员,造假质检长达数十年。

同期,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承认篡改部分产品的技术数据,以次充好。而这些产品,已经交付给全球500家汽车、列车和飞机等客户。

2021年,日本小林化工也被爆出违规操作。由于在产品中混入超标的安眠成分,小林化工导致239名患者的健康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,还有患者因此引发了22起交通事故。

随着事件的发酵,最后小林化工被曝造假40年,其生产的500种药品,80%有造假记录。

有学者分析,长期的经济疲弱下,很多日本企业都在经营中面临各种困难,因而不得不通过降低生产、原材料、物料成本,包括劳务或产品外包等手段,来解决当下难题。

但安全是生产制造的底线,尤其是药食行业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

小林制药这次安全事件,不仅给日本的企业敲响了警钟,中国企业也应该引以为戒。

我们不仅要学习小林制药挖掘消费者痛点的长处,更要警惕其管理上的疏忽与漏洞。

中国制造的明天不在他处,而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。而由量的扩展到质的突围,正是中国制造的最后一公里。

(全文完)

【邱处机简介】

福建龙岩人,今年30岁,现在常驻北京。公众号专注于撰写商业牛人的成长经历和认知升级,让我们一起向他们学习,不断成长,不断进化。

0 阅读:0

于禁看商业

简介:感谢大家的关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