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姑娘来中国留学,待了5年后坦言:与美国生活差距一目了然

亲亲古轩说个史 2024-04-25 21:19:54

【本内容为改编短篇虚构小故事,请理性观看,切勿对号入座】

玛丽捏紧了手里的机票,深深地吸了口气,她站在波士顿机场的出境口,身边人来人往,大家面露着兴奋或紧张的神情。

“天哪我终于要去中国了!”玛丽的内心充满了忐忑不安,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无限期待。

坐了13个小时的航班,玛丽踏上了这片陌生而神秘的国度。刚走出机场,一股独特的气息就扑面而来,让她不由自主地瞪大了眼睛。

“好浓的人潮啊!还有那些奇怪的路牌”玛丽下意识地嘀咕着,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往前走。

学校安排的接机工作人员很快寻找到了她,用生硬但亲切的英语和她打了招呼。上了学校的专车玛丽坐在后排,透过车窗向外张望。

“This is China”,她在心里默默地说,街道两旁高楼林立,到处是陌生的中文招牌和熙熙攘攘的人群。汽车在拥堵的马路上穿行,路人们步履匆匆,好像每个人都被工作或学习的重担牢牢束缚着。

终于到达了宿舍区,一栋破旧的六层砖瓦房就是玛丽未来四年的家。工作人员把她安置在501宿舍,一间只有十六平米的小房间,住着另外三个中国女生。

宿舍环境的简陋着实让玛丽感到了文化冲击,这间只有十六平米的小房间里,除了四张单人床和两个写字桌外,几乎什么都没有。窗外能清楚看到对面宿舍楼的窗户,中间一条昏暗的走廊仅够一人通行。

“这就是你们的宿舍生活吗?”玛丽难以置信地问着室友。

室友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向她介绍起基本的生活状况,原来这里的公共浴室在楼道尽头,大家都要排队洗澡。没有空调和暖气,夏天只能靠电风扇,冬天就得自己加衣裹被取暖

最令玛丽无法适应的是食堂的伙食,盘中那几样简单的菜色和米饭,显然远远不够她这个讲究口味的美国人的胃口。

“难怪这里的女生个个那么瘦小。”玛丽暗暗想到。

令人欣慰的是室友们对她都非常热情友好,她们主动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向玛丽解释,耐心教会她一些基本的中文单词和宿舍里的几条不成文的规矩。

就这样借着室友们的帮助,玛丽渐渐熟悉起了中国这种特殊的“集体生活”模式,也逐渐放下了最初的不适应和排斥情绪。

上课时玛丽更是感受到了中国学生,与美国同龄人判若云泥的学习态度。他们似乎个个眉头紧锁、孜孜不倦钻研功课,从不像美国那样对学业馋馋懒懒。

教室里经常是鸦雀无声,只有铅笔在书本上飞快划动的沙沙作响。

玛丽很快发现,即使是大学里的普通学生,他们都有着非凡的学习热情和毅力,无时无刻不在复习课本和预习功课。这与她曾经浑浑噩噩,对学习漫不经心的经历形成了鲜明对比

随着时间的推移,玛丽对这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已然渐渐习以为常。宿舍的拥挤、食堂的简陋,再也不会让她觉得有什么不适,反而是中国人的勤劳和友善开始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
有一次玛丽在学校的手工坊打工,因为临时加了个夜班,结果工作到半夜三点多才下班。第二天一早她筋疲力尽地来到教室,却惊讶地发现那些中国同学依然是一副神采奕奕的模样。

“你们是怎么做到的?昨晚我可是熬到三点多啊!”玛丽忍不住问身边的舍友小丽。

小丽笑着说:“在中国很多人生活就是这个节奏,我们都已经习惯了。加班赚钱是家常便饭,为了养家糊口,谁也逃不开这一劫。”

玛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,心里开始有了新的体会,在美国加班费很高,老板们从来不会要求员工那样拼命工作,大家向往的是悠闲的生活方式,而非像中国人这般勤勤恳恳。

不久后玛丽邀请小丽到自己租的私房小楼做客,期间小丽的父母也探望了女儿,顺便结识了玛丽这个室友。

玛丽亲眼目睹了小丽父母对女儿的那种精心呵护与关爱,内心又是一番触动。

他们把小丽幼年的旧照和日记拿了出来,嘘寒问暖、絮絮叨叨地讲起她小时候的种种糗事,语气之中满是宝贝孩子的味道。

“在美国父母对孩子们的关爱算不上这么细致入微和炙热。”玛丽默默想着,“或许这就是中国人付出如此汲汲营营的原因吧,为了给子女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”

从那以后玛丽开始有意无意地观察和思考身边发生的一切,而这些在别人眼里不过是平凡的点点滴滴,对于她这个异国他乡的外国女孩来说,却如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,让她看到了人生和世界的另一种可能性。

大四那年玛丽报名加入了学校的一个社团,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城乡社区做义工。

一次她们前往贫困地区的一所小学,为那里的孩子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英语趣味课。

上课过程十分有趣,玛丽和同伴们尽情展现了自己的幽默风趣,而那些孩子们也报之以天真可爱的反应,下课后一个小女孩却一直徘徊不走,偷偷注视着玛丽。

“怎么了,小朋友?”玛丽蹲下身子,朝她温和地笑了笑。

“老师,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你”小女孩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,有些犹豫。

“什么问题?尽管问吧!”玛丽鼓励道。

“”你们美国人,都那么有钱吗?“”小女孩终于问出了口。

玛丽为之一怔,随即会意地笑了:“我们美国人中,有的确实很有钱,但也有很多和你们一样的普通人家。”

“可是,你们看起来就不太一样。”小女孩指着玛丽的衣着说,“你们穿这么漂亮,我们家里可买不起”

玛丽刚想解释,却见小女孩的眼神黯然地移向远处:“”要是我也能穿那种衣服就好了,可惜我只是一个穷孩子。“”

听到这番天真却击人肺腑的话玛丽哽咽了,她突然意识到,在这个贫困地区,居然还有孩子勤奋向学的好榜样。
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在她的家乡波士顿,也常能见到一些家境优渥却漫无目标的富家子弟。

玛丽默默地看着小女孩的背影,内心五味杂陆。她意识到中国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度,其实在教育公平、人的勤奋向上等方面,已经远远超越了她的祖国

临近毕业玛丽开始反思自己的这四年中国生活,她曾被眼前的物质环境所惊讶,也曾对同学们的拼命学习感到不解。

但在生活的磨砺下,她渐渐发现中国社会正是凭着人们这份勤恳与朴素,一步步走向更加文明与富足。

大学四年就这样转瞬即逝,毕业前夕玛丽有些舍不得离开这座她已渐渐熟悉的城市,宿舍楼下曾经年轻学子们谈天说地的操场上,如今也开始热闹了起来。

“要毕业了啊”玛丽远远望着那些在操场上互相嬉戏的男女学生,脑海里浮现出自己四年前刚到中国时的景象。那时她满怀忐忑和新鲜感,对这里的一切都觉得那么陌生而奇特。

而现在宿舍楼的那个小小阳台,食堂的那碗米饭,操场上学生们打闹的身影,甚至课堂上同学们专注钻研的侧脸,这一切都已经深深印在她的脑海里,成为她青春年华最美好的记忆。

“你最终选择回国还是继续在中国留学深造?”室友小丽问她。

“我还没决定,不过无论将来如何,这四年在中国的经历都已经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了。”玛丽说着,眼神中满是深情和不舍。

“是啊,我们已经亲眼见证了你是如何从一开始的不适应,逐渐成长为热爱这里的生活的。”小丽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。

“不仅如此,我还体会到了中国人的朴实、勤劳和坚韧,这是我们美国人所缺乏的。”玛丽认真地说,“你们虽然物质条件一般,但人与人之间更多了一份温情;你们虽然生活节奏快了些,却也因此更加珍惜当下。在教育公平和精神追求上,你们甚至已经超越了我的国家”

毕业前夕玛丽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一番感言:“在中国的5年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经历如果下辈子再重生,我希望能生为中国人!”

转眼间这段经历已经离她远去,但玛丽知道,她内心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与热爱,将永远跟随她到天涯海角。

因为在这里,她切切实实看到了一个不同于美国的全新世界,一个更加朴实、勤劳、积极向上的世界

【本故事纯属虚构故事,故事中的人、事均为虚构,目的仅为情节描述所需,方便阅读理解,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】

0 阅读:1

亲亲古轩说个史

简介:感谢大家的关注